外動力地質作用是由地球外部的能量引起的。主要來自宇宙中太陽的輻射熱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,它引起大氣圈、水圈、生物圈的物質循環運動,形成了河流、地下水、海洋、湖泊、冰川、風等地質營力,從而產生了各種地質作用。在太陽輻射能的作用下,水從海洋表面蒸發,被氣流帶到陸地上空,通過大氣降水落到地面,其中一部分滲入地下,然后以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形式流回海洋。月球引力引起潮漲潮落,造成海平面的上升與下降。
按地質營力不同,外動力地質作用可分為風化作用、剝蝕作用、搬運作用、沉積作用和成巖作用。外動力地質作用主要發生在地表,它使地表原有的形態和物質組成不斷遭受破壞,又不斷形成新的地表形態和物質組成。外動力作用的方式,一般按風化→剝蝕→搬運→沉積→硬結成巖的程序進行。
外動力地質作用,一方面通過風化和剝蝕作用不斷地破壞露出地面的巖石,另一方面又把高處剝蝕下來的風化產物通過流水等介質,搬運到低洼的地方沉積下來重新形成新的巖石。外動力地質作用總的趨勢是切削地殼表面隆起的部分,填平地殼表面低洼的部分,不斷使地殼的面貌發生變化。
外動力地質作用主要影響因素是氣候和地形。潮濕氣候區由于水量充足,風化作用進行得很徹底,河流、湖泊、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均十分發育。干旱氣候區則以物理風化和風的地質作用為主。冰凍氣候區占統治地位的是冰川的地質作用。即使是同一種地質營力,在不同的氣候區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,例如湖泊的地質營力,在干旱氣候區和潮濕氣候區作用的特點就有明顯差異。地形條件對外動力地質作用的方式和強度具有影響,相對而言,大陸以剝蝕作用為主,而海洋則以沉積作用為主。山區地形陡,地面流水的流速大,剝蝕作用強烈,而在平原區則以沉積作用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