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浪不斷地拍擊沖刷海岸,引起海岸巖石的崩潰破碎,波浪、潮流以及它們挾帶的沙礫巖塊撞擊、沖刷、研磨破壞海岸的作用,即海岸侵蝕作用。海蝕作用有三種:沖蝕作用、磨蝕作用與溶蝕作用。
沖蝕是指水力撞擊、沖刷海岸的作用,激浪與浪流以很大的速度奔向岸邊,以強大的壓力加于巖壁上,并將空氣壓縮入巖石裂隙內,當回流時,壓力又立即解除,如此連續的驟然變化,裂隙即受到壓力的效應,這造成巖石以極強的崩解破壞。波浪打擊巖壁的壓力(?P?)用下式表示:
P?=0.15?H?+2.42?H/L?(t/m?2?)
式中:?H?為波高;
L?為波長。
例如,波長50m,波高6m,則壓力為4.80(t/m?2?)。
當波浪在峭壁懸崖岸邊發生倒轉時,波峰下落的水力是很大的,它直接打擊在阻礙物上,同樣大小的波浪,當它在瞬時反轉時,下落水體的打擊力要比壓力大數倍,據計算打擊力為
P?=3?H?(1+?H/L?)(t/m)
同樣是波長50m、波高6m的波浪,其打擊力則為19.1t/m?2?。
波長很大而速度很大的波浪所產生的壓力,對海岸及建筑物造成嚴重的破壞。在陡崖海岸曾測得波壓力為60.2t/m?2?。而壓力大于29.4t/m?2?的波浪只發生在1%秒的時間內。通常在一系列波浪作用下,只有極少數波浪產生破壞性的沖擊力。
海岸巖石遭受波浪的壓力、打擊力而發生崩潰破碎,破碎的巖屑又被沿崖麓流動的片狀水流所帶走。波浪沖蝕作用在裂隙、節理豐富的巖石或層狀石上,其破壞效果顯著,而對光滑、堅實的或塊狀的巖石破壞效果較差。
磨蝕作用是指激浪、水流挾著巖屑、沙礫對海岸的打擊、鑿蝕與研磨。一個個巖片礫石像利刃一樣鑿刮著海岸斜坡,礫石隨激浪與水流活動可以達到很大高度,打擊不同向角落,它所進行的破壞作用比單純的水力作用劇烈得多,而礫石本身亦在互相撞擊摩擦過程中改變了體積與形態。
溶蝕作用,海水對巖石的溶蝕作用比淡水進行得迅速,除碳酸巖石易于溶解外,其他如玄武巖、正長巖及角閃石、黑曜石等巖石礦物,其溶解速度在海水中要比淡水中增加3~14倍。海蝕作用形成了海蝕崖(cliff)與巖灘(bench),它們是海岸帶基本的海蝕形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