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海蝕崖形成的同時,隨著波浪沖刷崖基,海蝕崖不斷地后退,波浪也不斷沖刷、研磨著位于海崖前方由于海蝕崖后退殘留下來的基巖面,波浪對于基巖的作用是沿著整個水下岸坡發生的。由于水下岸坡各處的水深不同,波浪作用的強度也不一樣,經過相當長時間后,水下岸坡整個基巖面成為具有平緩坡降微微上凸的形狀,這樣的基巖面稱為海蝕階地或巖灘。海蝕階地是海蝕作用強度的標志,其寬度有較大的差異。
鮑特(C.F.Bird)根據潮差作用海蝕階地的分類(圖7-11),在強潮海岸,低潮位處有一陡坎,其高度相當于潮差,而沿高潮位發育了平臺。在弱潮海岸,低潮位處有一脊,而沿低潮位發育平臺。在中等潮汐海岸,平臺發育在高低潮位之間,成為緩緩傾斜的平臺。
圖7-11 海蝕階地的分類
HT?為高潮位;?LT?為低潮位
風暴發生時在高潮位集中了最大的能量,使海蝕崖后退,巖灘變寬,海蝕崖的侵蝕后退過程是,巖灘發育與存在的最重要的過程,波浪挾帶沙礫對巖灘的磨蝕,巖灘增寬變得平緩,海蝕作用強烈處,海蝕階地很寬,而海蝕作用微弱處,海蝕階地就狹窄,或根本不發育。在缺乏海蝕階地處,即使海岸帶有懸崖,也不能認為是海蝕崖,這種懸崖大多是由于陸上作用形成的,即由于風化、剝蝕所產生的,后來因為海浸淹沒了陸地才使它瀕臨于海邊,而貌似海蝕崖,此為假海蝕崖。
海蝕階地的表面不是平坦的,因海蝕作用的久暫、切割的特性以及巖性等原因,使得海蝕階地表面有次一級的地貌。常見的是巖灘表面崎嶇不平,具有很多小陡坎與高約20~50cm的石脊。在巖灘表面還有很多凹坑,它們是由停留在巖灘低處的礫石研磨成的,有的凹坑深達1m或更深。這些凹坑逐漸降低了巖灘的表面。在碳酸鹽巖石上,這種作用因海水的溶蝕作用而強烈得多。風化作用和溶蝕作用使兩個凹坑之間的石脊變薄,漸而倒塌,促使巖石表面總的高程降低。這些負地形發生在巖石的裂隙帶或者在具有巖性差別的地段。例如,堅硬巖層或巖脈受激浪作用形成正地形,而在毗鄰圍巖地段形成負地形。這些負地形形態是不規則的,由有裂隙的巖石性質而定。由于巖性的不一致,使得最堅硬的部分,在海蝕過程中完全分隔出來,形成突立于巖灘表頊的石柱與孤峰,稱為海蝕柱(sea stack)。有時激浪會蝕穿孤峰中部成拱門狀,稱為海穹(sea arch)。沿海居民常據它們的形態稱呼之。例如,青島的海蝕柱稱石老人,芝罘島的石公公、石婆婆,屺島的將軍石,山海關的姜女墳等。這些巖灘表面的殘留體大多是由堅硬的巖株、巖脈或噴發巖體所成。
海蝕柱的位置有些是靠近海蝕崖的,有些距離海蝕崖很遠(可達1km或更遠),它的位置分布表示海岸蝕退的程度,海蝕柱距岸愈遠,遭受到波浪沖刷的作用愈加強烈。因而高度與體積皆逐漸變小,或者突然崩塌而最后消失在澎湃的海浪中。
在一些由向海傾斜的層狀巖石所組成的,并具有較大坡度的巖灘上,由于波浪的磨蝕作用,巖灘表面會形成鱗片狀的海灘花紋。
在含鈣質的巖石分布處,海水的溶蝕使巖灘表面產生很多溶蝕淺溝、淺洼地和小巖脊,而進一步形成高約幾米的石芽與溶溝的喀斯特海灘。例如,大連的黑石礁海濱。在珊瑚礁海岸帶海蝕階地上會溶蝕成小型的蘑菇石與棚架等微地貌。
當海岸是由一些質地不均一,并具有水平層次的松軟巖石層組成時,由于差別的海蝕作用而形成具有數級陡坡的巖灘,波浪進一步沖刷掏蝕小臺階面,形成凹凸不平的蜂窩狀灘面。
當海蝕階地發育到相當規模以后,逐漸趨近于均衡剖面,此時階地面比較平坦、規則,作用于其上的激浪流由于經歷了寬廣的灘面后,能量已消耗殆盡,因此其作用已達不到海蝕崖基腳,這時海蝕作用即減緩,后退停止,在崖麓堆積物增多,不被侵蝕帶走。
大規模的海蝕地貌多發育在基巖海岸。松散沉積物的海岸不耐侵蝕,各種海蝕形態不能長時期的保存,且松散的海蝕產物堆積在岸邊,減緩了海岸坡度而使波浪作用減弱。而基巖海岸坡陡、水深,波浪作用強烈,發育了各種海蝕地貌。海蝕的基巖海岸常成為曲折的港灣岸,岬角處波能輻聚,沖蝕作用強烈,海蝕地貌發育。而在岬角之間的港灣,波能輻散,沖蝕作用弱而有堆積作用。岬角海蝕產物在灣頂堆積成階地,堆積的發展使海蝕崖退化為死海蝕崖。